《歌剧》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施光南声乐作品创作分析 ——以歌剧《伤逝》

 
来源:歌剧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01
 
一、歌剧《伤逝》的内容和艺术特点分析 歌剧《伤逝》改编自鲁迅的同名小说,是施光南为纪念鲁迅先生在其诞辰100 周年之际创作的一部作品。故事主要讲述的是一对受到五四思想影响的恋人——涓生和子君在五四思想下觉醒自我的故事。涓生和子君是在传统思想的压迫下迫切地想要解放自我个性和自由恋爱的主人公形象。两人相识之后,大胆地向传统的道德偏见说“不”,勇敢地追寻自我的爱情,但是这段美好的爱情最终以失败收场。当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之初,改革开放创造和丰富了人类的现代化模式,让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也让我国的经济情形得到好转。施光南的音乐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伤逝》这部作品糅合革命歌曲的特点,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同时也借鉴了西方音乐演奏的技巧和技术,将西方著名作品的精华部分结合到这部作品中,所以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内容上有许多西方音乐作品的特色,这些也是《伤逝》当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伤逝》的创作并不是单纯地关注作品的“音乐性”,施光南更加关注的是“民族性”,这也是施光南创作相关作品较为强烈的动机。 该作品创作的主要目的便是为了纪念鲁迅先生的诞辰,通过将鲁迅先生的作品内容和西方音乐的精华进行结合创作,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较为大胆地创新,更好地塑造了鲁迅先生作品中所展现的“五四青年”热血沸腾的形象,也更好地表达了作品的主旨。《伤逝》以涓生和子君为焦点,通过《一抹夕阳》《风萧瑟》以及《不幸的人生》三段咏叹调,较为明确地讲述了子君从最初单纯的怀春少女到迷茫的家庭主妇,再到最后被抛弃后觉醒的全过程。施光南将子君这样的人物形象塑造得入木三分,子君的唱腔段落部分也是十分具有层次,节奏感较强,子君人生中的不同时间段面临不同的事物时,通过唱腔的改变表达出不同的情绪,让人物形象更加饱满。整个歌剧中施光南运用合唱、二重唱、领唱、四重唱以及重唱和合唱结合等较为丰富多样的演唱方式,使整部歌剧在传统的戏剧性基础上还表现出鲜明的抒情性。 从整个歌剧来看,《伤逝》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内容贴合实际,描绘出当时敢于和传统礼教相抗衡的青年才俊,同时也体现了当时文人生活的弱点,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其次,《伤逝》的舞台效果、灯光道具以及人物角色等都有别于传统模式,是结合西方特色的民族改变。其中多种体裁的音乐体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使整部歌剧更为感性,通过手法将抒情性和具有特色的歌剧冲突性较为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是一次大胆的创新。再者,将传统的分场、分幕式歌剧结构转换为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式的全曲奏鸣曲式结构布局,为抒发人物情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最后,施光南在创作中融入西洋歌剧特色,通过多种乐器的应用和音乐形式的融合,使《伤逝》表现出交响性和立体性。与此同时,施光南仍然沿用鲁迅先生倒叙的方式进行创作,描述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很多人认为鲁迅先生《伤逝》的主旨主要是歌颂青年人对自由和爱情的追求,但更深层次的主旨便是鲁迅先生为人们敲响警钟,希望青年人能够在这个既定的社会背景下寻找新的出路。 二、施光南生平简介 施光南出生于重庆,从小便充分展现出对音乐的热爱,在音乐创作上有着极高的才华。施光南在开始专业的音乐教育学习后,创作了许多音乐作品,这些作品直到现在还被人传唱。 在我看来,施光南在音乐上的才华和成就主要是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音乐相结合,更好地进行音乐创作,他的作品中始终不变的是对祖国的热爱,即便是在文革时期因为音乐作品被扣上了“修正主义”的帽子,他也仍然没有放弃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表达在作品中。文革结束之后,他创作了《祝酒歌》表达人民欢愉喜悦的心情,陶醉了亿万中国人民,使《祝酒歌》成为一代颂歌,施光南去世后被文化部誉为“人民音乐家”。《伤逝》这部作品无论从人物的塑造还是音乐的表现来看,都是一部值得尊重的作品,许多学校将这样的曲目作为学生教学的课本内容。施光南将西方音乐作品中的声乐体裁和传统音乐文化完美地进行融合创新,既表达了鲁迅先生的作品想要表达的内容,也成功地刻画了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三、施光南声乐作品的创作特点分析 通过对歌剧《伤逝》的分析可以看到,施光南在声乐创作中加入民族元素,并在结合西洋声乐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借助具有中国特色的咏叹调、宣叙调以及合唱、独唱等演唱方式将其戏剧化。具体来讲,施光南声乐作品创作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具有浓厚的民族性 调式调性是表现音乐思维和音乐审美的基础,主要受一个民族、国家的语言文字、律制以及乐器等因素的影响。《伤逝》中施光南运用具有中国特色的五声调式及其变化调式,将中国特色的宣叙调、咏叹调曲式结构和西洋声乐的奏鸣曲式结构相结合,这一点同样在施光南的另一部具有鲜明特点的歌剧《屈原》中也有体现。比如,婵娟演唱《橘颂》时,施光南就巧妙地利用宫调式,以从C 宫到F 宫离调、再转回C 宫的形式结束全曲。宫调的采用使整段歌剧具有庄重大气、宽宏雄厚的特点,和主人公婵娟忠贞不渝的品质相契合,使情感的表达更进一层[3]。此外,在和声和旋律上也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性,比如歌剧《伤逝》最后由子君独唱的《不幸的人生》第58 小节,施光南在高音部分巧妙地用F 代替属和弦C、G 中bE 的三音,使和弦转换为具有民族特色的五声式和弦。 (二)具有戏曲性 戏曲是中国的传统声乐形式,具有浓厚的历史韵味及鲜明的中国特色,施光南在声乐创作中也从戏曲方面寻找灵感。比如,歌剧《伤逝》中男主人公涓生在演唱《刺向我心头的一把利剑》时夹杂着戏曲拖腔等多种意韵,包含咏叹调、宣叙调双重意境,使音乐的旋律始终追随演唱者的语调走势,给原本单纯的西方宣叙调增添了中国式说唱的韵味,更具有中式音乐的神韵。 (三)中国式的创作思维 歌剧创作中音乐和剧情是整部歌剧的核心,也是作曲家一直关注的重点。西洋声乐创作中作曲家更加倾向于把音乐作为剧情发展、情节推动的要点和手段,借助音乐达到渲染气氛、制造冲突的目的,而剧中人物形象、内心活动的表达都被放在次要位置[4]。在施光南的创作中他的创作思维以中国歌剧模式为主,即将人物形象以及内心活动的表达放在主位,通过人物内心的变化推动音乐的转换,使歌剧更适合国人观看,也为民族性、抒情性的体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对《伤逝》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伤逝》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创作的音乐作品,也进行了作品创新,让歌剧以一种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更好地向人们传达崭新的音乐创作理念,向大家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伤逝》中的主人公便是子君,子君是一个进步的“五四青年”,她善良果敢、勇敢热情、勤俭节约,身上具备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她做任何事情都毫无怨言,就算是男友想要和自己分手,她也是选择自己默默接受。但是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冲击,她的思想发生了变化,逐渐被西方民主思想所影响,此时子君渐渐开始变得更加富有激情,而这时人物身上的性格矛盾也开始升级。 子君这样的人物形象和《伤逝》这样的歌剧一样,在传统的思想中注入了新鲜的他国思想,没有一味地进行反对和否定,而是选择好的部分学习和吸收。 五、对《伤逝》的演唱特征进行分析 《伤逝》通过优美的旋律和节奏向人们展示了作品的内容,这样的音乐作品可以更好地被人们传唱,音乐内容层次丰富,旋律朗朗上口。通过这样的旋律和节奏,《伤逝》这样的音乐作品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向人们展示作品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传递作者的思想。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歌剧开始到结束都是连续的,所以从歌剧的一开始演唱者的情绪便会直接被带入到歌剧中,奠定了歌曲表达的情感基调,能够更好地将观众带入到这样的氛围当中。 《伤逝》这部作品中表达的主体较为鲜明,歌唱性也较强,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便是情感的表达。唱法的部分主要是用一种比较沉稳连贯的方式进行歌唱,带给人们不一样的感受。演唱方面多处是有强弱关系存在的,能够很好地进行情感输出,让人产生情感共鸣,把人直接带入到歌剧的情境之中。 六、结束语 施光南的作曲生涯虽然短暂,但其天才般的创新思维使其在声乐创作中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伤逝》作为其歌剧创作的主要代表作品之一,体现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研究学习,是中国民族音乐寻求突破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指向灯。 [1]刘璐,曹翎.施光南声乐作品创作分析——以歌剧《伤逝》为例[J].北方音乐,2018(14). [2]张玉.对歌剧《伤逝》选段《风萧瑟》的艺术探究[J].明日风尚,2018(4). [3]杨晓青.施光南歌剧男性角色分析——以《伤逝》及《屈原》对比为例[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111-113. [4]钟巧珍.歌剧《伤逝》作品的演唱分析——以子君主要唱段为例[J].艺术科技,2015(04):167. 一、歌剧《伤逝》的内容和艺术特点分析歌剧《伤逝》改编自鲁迅的同名小说,是施光南为纪念鲁迅先生在其诞辰100 周年之际创作的一部作品。故事主要讲述的是一对受到五四思想影响的恋人——涓生和子君在五四思想下觉醒自我的故事。涓生和子君是在传统思想的压迫下迫切地想要解放自我个性和自由恋爱的主人公形象。两人相识之后,大胆地向传统的道德偏见说“不”,勇敢地追寻自我的爱情,但是这段美好的爱情最终以失败收场。当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之初,改革开放创造和丰富了人类的现代化模式,让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也让我国的经济情形得到好转。施光南的音乐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伤逝》这部作品糅合革命歌曲的特点,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同时也借鉴了西方音乐演奏的技巧和技术,将西方著名作品的精华部分结合到这部作品中,所以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内容上有许多西方音乐作品的特色,这些也是《伤逝》当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伤逝》的创作并不是单纯地关注作品的“音乐性”,施光南更加关注的是“民族性”,这也是施光南创作相关作品较为强烈的动机。该作品创作的主要目的便是为了纪念鲁迅先生的诞辰,通过将鲁迅先生的作品内容和西方音乐的精华进行结合创作,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较为大胆地创新,更好地塑造了鲁迅先生作品中所展现的“五四青年”热血沸腾的形象,也更好地表达了作品的主旨。《伤逝》以涓生和子君为焦点,通过《一抹夕阳》《风萧瑟》以及《不幸的人生》三段咏叹调,较为明确地讲述了子君从最初单纯的怀春少女到迷茫的家庭主妇,再到最后被抛弃后觉醒的全过程。施光南将子君这样的人物形象塑造得入木三分,子君的唱腔段落部分也是十分具有层次,节奏感较强,子君人生中的不同时间段面临不同的事物时,通过唱腔的改变表达出不同的情绪,让人物形象更加饱满。整个歌剧中施光南运用合唱、二重唱、领唱、四重唱以及重唱和合唱结合等较为丰富多样的演唱方式,使整部歌剧在传统的戏剧性基础上还表现出鲜明的抒情性。从整个歌剧来看,《伤逝》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内容贴合实际,描绘出当时敢于和传统礼教相抗衡的青年才俊,同时也体现了当时文人生活的弱点,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其次,《伤逝》的舞台效果、灯光道具以及人物角色等都有别于传统模式,是结合西方特色的民族改变。其中多种体裁的音乐体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使整部歌剧更为感性,通过手法将抒情性和具有特色的歌剧冲突性较为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是一次大胆的创新。再者,将传统的分场、分幕式歌剧结构转换为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式的全曲奏鸣曲式结构布局,为抒发人物情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最后,施光南在创作中融入西洋歌剧特色,通过多种乐器的应用和音乐形式的融合,使《伤逝》表现出交响性和立体性。与此同时,施光南仍然沿用鲁迅先生倒叙的方式进行创作,描述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很多人认为鲁迅先生《伤逝》的主旨主要是歌颂青年人对自由和爱情的追求,但更深层次的主旨便是鲁迅先生为人们敲响警钟,希望青年人能够在这个既定的社会背景下寻找新的出路。二、施光南生平简介施光南出生于重庆,从小便充分展现出对音乐的热爱,在音乐创作上有着极高的才华。施光南在开始专业的音乐教育学习后,创作了许多音乐作品,这些作品直到现在还被人传唱。在我看来,施光南在音乐上的才华和成就主要是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音乐相结合,更好地进行音乐创作,他的作品中始终不变的是对祖国的热爱,即便是在文革时期因为音乐作品被扣上了“修正主义”的帽子,他也仍然没有放弃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表达在作品中。文革结束之后,他创作了《祝酒歌》表达人民欢愉喜悦的心情,陶醉了亿万中国人民,使《祝酒歌》成为一代颂歌,施光南去世后被文化部誉为“人民音乐家”。《伤逝》这部作品无论从人物的塑造还是音乐的表现来看,都是一部值得尊重的作品,许多学校将这样的曲目作为学生教学的课本内容。施光南将西方音乐作品中的声乐体裁和传统音乐文化完美地进行融合创新,既表达了鲁迅先生的作品想要表达的内容,也成功地刻画了主人公的人物形象。三、施光南声乐作品的创作特点分析通过对歌剧《伤逝》的分析可以看到,施光南在声乐创作中加入民族元素,并在结合西洋声乐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借助具有中国特色的咏叹调、宣叙调以及合唱、独唱等演唱方式将其戏剧化。具体来讲,施光南声乐作品创作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具有浓厚的民族性调式调性是表现音乐思维和音乐审美的基础,主要受一个民族、国家的语言文字、律制以及乐器等因素的影响。《伤逝》中施光南运用具有中国特色的五声调式及其变化调式,将中国特色的宣叙调、咏叹调曲式结构和西洋声乐的奏鸣曲式结构相结合,这一点同样在施光南的另一部具有鲜明特点的歌剧《屈原》中也有体现。比如,婵娟演唱《橘颂》时,施光南就巧妙地利用宫调式,以从C 宫到F 宫离调、再转回C 宫的形式结束全曲。宫调的采用使整段歌剧具有庄重大气、宽宏雄厚的特点,和主人公婵娟忠贞不渝的品质相契合,使情感的表达更进一层[3]。此外,在和声和旋律上也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性,比如歌剧《伤逝》最后由子君独唱的《不幸的人生》第58 小节,施光南在高音部分巧妙地用F 代替属和弦C、G 中bE 的三音,使和弦转换为具有民族特色的五声式和弦。(二)具有戏曲性戏曲是中国的传统声乐形式,具有浓厚的历史韵味及鲜明的中国特色,施光南在声乐创作中也从戏曲方面寻找灵感。比如,歌剧《伤逝》中男主人公涓生在演唱《刺向我心头的一把利剑》时夹杂着戏曲拖腔等多种意韵,包含咏叹调、宣叙调双重意境,使音乐的旋律始终追随演唱者的语调走势,给原本单纯的西方宣叙调增添了中国式说唱的韵味,更具有中式音乐的神韵。(三)中国式的创作思维歌剧创作中音乐和剧情是整部歌剧的核心,也是作曲家一直关注的重点。西洋声乐创作中作曲家更加倾向于把音乐作为剧情发展、情节推动的要点和手段,借助音乐达到渲染气氛、制造冲突的目的,而剧中人物形象、内心活动的表达都被放在次要位置[4]。在施光南的创作中他的创作思维以中国歌剧模式为主,即将人物形象以及内心活动的表达放在主位,通过人物内心的变化推动音乐的转换,使歌剧更适合国人观看,也为民族性、抒情性的体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四、对《伤逝》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伤逝》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创作的音乐作品,也进行了作品创新,让歌剧以一种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更好地向人们传达崭新的音乐创作理念,向大家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伤逝》中的主人公便是子君,子君是一个进步的“五四青年”,她善良果敢、勇敢热情、勤俭节约,身上具备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她做任何事情都毫无怨言,就算是男友想要和自己分手,她也是选择自己默默接受。但是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冲击,她的思想发生了变化,逐渐被西方民主思想所影响,此时子君渐渐开始变得更加富有激情,而这时人物身上的性格矛盾也开始升级。子君这样的人物形象和《伤逝》这样的歌剧一样,在传统的思想中注入了新鲜的他国思想,没有一味地进行反对和否定,而是选择好的部分学习和吸收。五、对《伤逝》的演唱特征进行分析《伤逝》通过优美的旋律和节奏向人们展示了作品的内容,这样的音乐作品可以更好地被人们传唱,音乐内容层次丰富,旋律朗朗上口。通过这样的旋律和节奏,《伤逝》这样的音乐作品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向人们展示作品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传递作者的思想。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歌剧开始到结束都是连续的,所以从歌剧的一开始演唱者的情绪便会直接被带入到歌剧中,奠定了歌曲表达的情感基调,能够更好地将观众带入到这样的氛围当中。《伤逝》这部作品中表达的主体较为鲜明,歌唱性也较强,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便是情感的表达。唱法的部分主要是用一种比较沉稳连贯的方式进行歌唱,带给人们不一样的感受。演唱方面多处是有强弱关系存在的,能够很好地进行情感输出,让人产生情感共鸣,把人直接带入到歌剧的情境之中。六、结束语施光南的作曲生涯虽然短暂,但其天才般的创新思维使其在声乐创作中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伤逝》作为其歌剧创作的主要代表作品之一,体现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研究学习,是中国民族音乐寻求突破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指向灯。参考文献:[1]刘璐,曹翎.施光南声乐作品创作分析——以歌剧《伤逝》为例[J].北方音乐,2018(14).[2]张玉.对歌剧《伤逝》选段《风萧瑟》的艺术探究[J].明日风尚,2018(4).[3]杨晓青.施光南歌剧男性角色分析——以《伤逝》及《屈原》对比为例[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111-113.[4]钟巧珍.歌剧《伤逝》作品的演唱分析——以子君主要唱段为例[J].艺术科技,2015(04):167.

文章来源:歌剧 网址: http://gj.400nongye.com/lunwen/itemid-18400.shtml


上一篇: 威尔第歌剧《西西里晚祷》的创作背景与艺术价
下一篇: 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论文_歌剧《周恩来》:咏叹调铿锵悠扬 感染力直击人心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歌剧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